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延宕滿足

延宕滿足

delay gratification


    現在的e世代中,電視、電腦、電玩、手機都是屬於立即滿足的產品,讓孩子們很難學會延宕滿足,電視連續劇在短短的時間內演出一輩子、一個朝代;在電腦中立刻可以搜尋到想要的資訊;在電玩的虛擬世界中可以輕易地獲得成就感;手機可以讓人立刻連絡上想要找的人,「已讀不回」會讓發訊息的人因等不到回應而焦慮不安,但是,現實世界中,不論是讀書、工作、人際關係、成就感都不是能夠立刻得到滿足的,都需要持久的努力、長時間的付出、耐心地等待。

  因此,在幼兒時期父母就需要開始培養孩子延宕滿足的能力,

教導孩子如何轉移注意力,不在物質上堅持不已而想要立刻得到,並且常常教導孩子瞭解因果關係,讓孩子學會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必須付出努力,另外,如果孩子表現出有耐心、能夠等待時,給他們一些讚賞和鼓勵,幫助孩子從小就能發展出延宕滿足的能力。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特‧米歇爾(Walter Mishel)與研究團隊在一九六零年代設計了一個「棉花糖」實驗。在這個實驗中,研究者給一群年紀約四歲的幼兒每個人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拿到棉花糖就馬上吃掉,這樣只能吃一顆;另一種是在房間裡等研究者回來再吃,那時還可以獲得另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米歇爾教授帶領的團隊,觀察這些孩子在等待研究者返回的這段時間所表現的行為,有的孩子迫不及待的就把棉花糖立刻吃掉了;有些孩子會不時地去看糖果,最後還是忍不住地把棉花糖吃掉了;有些孩子會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有些孩子會以雙手遮眼或轉身不看棉花糖;也有的孩子會以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分散對糖果的注意力,因此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研究發現能夠延宕滿足的孩子,他們的自制力來自於設法將注意力從渴望的物品移開。這些行為反映這群孩子已經懂得如何使用自我調節策略,來減輕不能立刻得到想要的東西之煎熬。

   研究團隊在接下來的十多年,持續追蹤這些參加實驗的孩子們,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追蹤研究的結果發現:那些能夠等待並且最後吃到兩顆棉花糖的孩子,他們在青春期階段,不論是在學業或是人際能力方面,與同儕相比較,都有較佳的表現。這些能夠延宕滿足的小孩,較有能力忍受挫折並抗拒誘惑、較有自信、做事專注、善於做計畫、眼光比較遠,也能夠以成熟的方式因應壓力。而這群孩子在學術性向測驗的得分,也顯著地高於立刻將糖果吃掉的小孩。

    另一方面,那些迫不急待立刻吃掉一顆棉花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則表現得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當欲望產生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馬上滿足欲望,否則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後面的事情。他們在學校學習的成效也較差。

   米歇爾教授推論:由於在等待時,這些策略的使用能提升自制力,讓這群孩子比別人更容易努力不懈,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能夠持續增長。


       這個「延宕滿足」的理論,主要是在物質層面的實驗。另外也有在精神心理層面的實驗,那是需要「充分立即滿足」的。孩子都需要感受到爸媽的溫暖、關愛、鼓勵、肯定,經常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就是給孩子心理最好的營養劑。



實驗與分享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9pgLqPzLBk&t=21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