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 ‧ 因材施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來的教育主張,歷經了千古的歲月,古今中外多少教育理念推陳出新,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這仍然是各國教育改革最基本、最重要的兩大原則。
最近看到了很多關於十二年國教的新聞,不論是推動六年國教、九年國教、到未來的十二年國教,都是國家立意良善的政策,希望不斷提升國民的素質,但是,多少年來也都只做了教育的一半,就是「有教無類」,不論什麼樣的小孩,都要受教育,這對國家發展來說非常重要,家境貧寒的、家境富裕的、資質落後的、天資聰穎的、.......沒有分別、一律平等,都要接受國民義務教育,然而一群一群的人改來改去,都在「有教無類」上推展,「因材施教」則完全跟不上「有教無類」的發展。
我觀察每一種教育制度都有它推展的社會背景、民族性,也都有它的優缺點,不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就完全不好、或歐美的教育制度就完全地好,每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都不段地在調整變革中,以因應時代快速不斷地變化。
我的兒子孫振是三年級上學期讀完,從美國學校轉到了國民小學就讀的,同樣是三年級的學習,我們的課程內容豐富許多,我們國民小學的課程內容和課程進度真可以說是美國學校的十倍那麼多那麼快,可惜的是,我看到有些學生,一時沒跟上,就一路落下來,五六年級這種情形更多,一兩年都跟不上,就很挫折、或躲進電玩的虛擬成就感中,更嚴重的是放棄了功課、放棄了學習。
我的兒子孫振是三年級上學期讀完,從美國學校轉到了國民小學就讀的,同樣是三年級的學習,我們的課程內容豐富許多,我們國民小學的課程內容和課程進度真可以說是美國學校的十倍那麼多那麼快,可惜的是,我看到有些學生,一時沒跟上,就一路落下來,五六年級這種情形更多,一兩年都跟不上,就很挫折、或躲進電玩的虛擬成就感中,更嚴重的是放棄了功課、放棄了學習。
其實在那麼豐富的課程內容和進度下,數學、國文、英文都應該有所分級,問題是,家長對於分級學習大概都不能接受,唯恐自己的孩子被矮化了,老師也只怕是沒耐心,對於學習速度比較慢的同學沒有同理心,只會罵罵罵,孩子們自己心裡明白學不來、跟不上,但也怕被排斥歧視,所以只有混一天算一天。
所以我們的家長觀念沒調整、老師沒有想要用不同的方法把學生都拉上來的概念,不願意用分級學習的方式來鼓勵學生按照程度來一步步學習,升學制度再怎麼改,學習方法出了問題,學生的學習力、學習興趣都很難拉得起來。
目前在華興中學的外語課 (外籍老師教的英文課 ) 就是用分級學習的方法,以程度分成了A、B、C三組,剛入學時有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感覺不習慣,但是通常經過一學期,學校不斷地和家長溝通,建立新觀念,相似程度的同學們可以一起學習,教材容易準備、老師可以顧到同一班所有的同學,如果C組有人學習進步較快,就往B組調整,如果A組有同學覺得跟得太吃力,也可以往B組調整,只有學習進步快慢的問題,沒有丟臉不丟臉的問題,學得好最重要。在自己目前的程度上學得好,然後再進一步往前走,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學生本身也有很深刻的體會,有些同學進步很快,就往上一級來學習,有些同學覺得跟得太辛苦,也願意自動調整級數來學習,也有些同學寧可留在比自己實際程度低一級的班級,覺得學習起來更輕鬆愉快,進步更多,無論如何,只要是在學習,一定會不斷進步的。
其實數學課也是需要如此分級學習的。數學科,程度上的差異、理解上的差異都非常大,分級上課對大家的學習都有幫助,在台北美國學校從中學時(我們的六年級)數學開始分級上課,他們是分成藍色群組和綠色群組,大概是不要讓學生有ABC好壞的分別,因為他們的成績是以ABC來評分的,但是顏色對我們來說是太敏感了,所以也可以用數學忠孝組、數學仁愛組、數學信義組........ 來分組,或是更有創意的以數學金星組、數學木星組、數學水星組、........... 來命名,我們的數學程度比美國學校要高,所以國小五年級就需要將數學分級來教,相似程度的在一起學習,老師好教、同學學習起來也比較有成就感。
聽說華興中學在孫振進學校之前曾經讓學生分級學習數學,試辦了兩年,結果因家長反彈太大而不得不喊停,讓我們進入學校之後在這方面覺得很失望,現在仍是與一般學校的學習方式一樣,不同的程度、不同的理解能力的學生都在一班一起學,M型的情形一定產生,放棄數學的也大有人在,實在很可惜!
(未完待續)
2 則留言:
這不就是能力分班嗎?能力分班早就被我們的教育政策排除掉了,以前流弊一大堆,什麼放牛班、種田班,根本就被老師棄之不顧的,誰還敢以能力分班啊!
能力分班的名稱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如果告訴大家是「因材施教」感覺會好得多了。
越是學得慢、學不來的學生,越是需要有耐心、懂方法的老師,
學不會不是用罵的就會了,聽不懂不是罵幾句就突然懂了,
還沒弄懂就反覆練習評量卷,只會讓孩子的腦袋僵化、挫折感加重,
已經懂了再做一些測驗卷才可能會有幫助。
其實私立學校就是家長自己做的能力分班,
每一所私立學校都有自己的招生標準,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家長心裡都明白,孩子的程度大概可以上哪個私立學校,
也有家長並不是完全以成績考試來決定選哪一所私立學校,
公立學校就完全沒有「因材施教」的措施,
M型的班級裡,差距有時會讓老師不知道該怎麼教才好,
最安全的辦法就是讓中間的學會就好,
理解力最快的和理解力最慢的就家長自己想辦法吧!
不管會的還是不會的,家長為了安心,通通送進了補習班,
補習班裡還是混在一起教,
結果會得還是會,只是多聽了一遍,多做了一些試題,
結果不會得還是不會,在學校混,又繼續混到了補習班,
做再多評量也只能靠運氣碰對幾題。
教育的改革,
如何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正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張貼留言